你記得哪些童年時期特別的事?是你拜訪朋友或家人的經歷嗎?是你掉第一顆牙齒的時候嗎?還是你收到生日禮物的時候?這些回憶看似簡單,但童年的回憶會為你的餘生奠定基礎。
讓我們仔細看看如何建立童年的回憶、如何能分享這些回憶,以及這些回憶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。
什麼是童年的回憶?
「童年的回憶」一詞指的是我們在童年時所形成的回憶。你知道大多數成人都記不起來在2歲半以前的事嗎?研究人員過去認為,那是因為嬰兒的記憶力沒有完全發育,但最近的研究指出這另有原因。有兩個方面影響我們對童年記憶的多少——我們如何形成回憶,以及如何分享回憶。

我們如何形成回憶
長期記憶有兩種,都對我們童年回憶的形成和記憶起到作用。我們在幼兒時期,大部分的記憶都是內隱記憶;但隨著我們長大,我們開始收集越來越多的外顯記憶。到了6、7歲,我們的記憶力就得到更大發育,變得和成人的記憶相似。
內隱記憶
你是否有時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唱出歌詞?或者,你未經思索方向就走到了朋友家?這些是你使用下意識記憶,或內隱記憶的範例。
內隱記憶無關具體的時間或地點——它是自動的,協助我們不經思索地履行以前學到的工作。
外顯記憶
你是否列過待辦事項清單?或是為了考試而背誦資料?你能記起最喜歡的旅行嗎?這些是你使用有意識記憶,或外顯記憶的範例。

外顯記憶是詳細的,包含時間和地點。當你想到外顯記憶時,你會主動地將此記憶帶入腦海,回想其中的資訊。
我們如何分享回憶
我們的回憶一旦形成,記住它最好的方法就是談論它!這種對事件的重述能讓我們更深刻地記住它。你可以把發生的事告訴某人、記錄在日記裡,甚至是把自己對這段經歷的重述錄製下來。分享我們的經歷不僅有助於我們更牢固地記住它,也能幫助我們更細緻地消化它。實際上,有時分享某件難事可以幫助你從那段經歷中治愈。
藉由將你的經歷記錄下來,你在幫自己培養更好的記憶力。但你是否知道,父母、祖父母或監護人也可以極大地影響孩子儲存記憶的效果?無論你相信與否,你跟孩子談論某段經歷的方式,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。與幼童交談有兩種方式,一種可以幫助孩子記得更生動、更詳細的早期回憶,另一種則可能幫助甚微。

詳述式風格
鼓勵幼童談論一件事,並詳盡闡述細節,是幫助他們記住自己經歷的最好方法。這個方法稱為詳述式風格。確保要問諸如何人、何事、何處、何時等開放式問題。
以下是一些詳述式風格的問題範例:
- 「對於我們的旅行,你最喜歡的地方是什麼?」
- 「你喜歡乘船的哪一點?」
- 「你還喜歡什麼?」
- 「我還要聽!」
重複式風格
反之,當我們的問題用「是」、「否」或單個字即可作答時,孩子就比較不容易記住這件事。這種方法稱為重複式風格。盡量避免只問這種問題(然而你可以在使用詳述式風格的問題之外,再加問這種問題),而且如果孩子沒有回應,盡量不要重複同樣的問題。你可以試著改變措辭提問。
以下是重複式風格的問題範例:
- 「我們是不是乘船了?」
- 「剛才好不好玩?」
- 「你還要再去一次嗎?」
為什麼童年的回憶很重要?
我們童年時的回憶,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、我們所作的選擇,以及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。
自我認同
我們小時候的經驗,可以塑造我們對身分的認同。例如,颶風倖存者可能會回想自己的經驗,並獲得自信,相信由於度過了那段艱難的經歷,他們可以面對其他可能來襲的挑戰。
另一個例子是,一個人可能小時候喜歡貓,但自從被貓抓傷後,就再也不是「貓星人」了。我們透過自己的經驗,以及記住這些經驗的方式,來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。
作決定
我們童年的回憶也能幫助引導我們的行為,有助於我們作出更明智、更安全的決定。舉例來說,如果因為你沒有關水,而讓水溢出浴缸,那麼當你再次往浴缸裡注水時,很可能就會想到那段記憶;而你很可能不會再讓水溢出來了。
建立關係
當我們想要鞏固與他人的關係,或建立新的關係時,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回憶起自己的童年。比方說,如果你過去喜歡和所愛的人一起烹飪,並感覺和他們很親近,你可能會回想起那段記憶,而邀請你的孩子和你一起烹飪,好使你能鞏固和他們的關係。
回憶很重要。它們會引導我們建立對自己身分的認同、作深思熟慮的決定,並建立持久的關係。丹麥近代哲學家索倫·齊克果曾說:「童年就像是一個人在倒退的同時,思量著一片美麗的地區,只有在景色開始消失的那一刻,那一瞬間,才真正體會到它的美麗。」
我們花越多的時間來追憶、回想並分享我們的回憶,這些回憶就越可能留在我們身邊,幫助我們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