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個溫馨的仁慈故事:來自家譜的啟發

一位年長的婦女在廚房烹飪時微笑

仁慈有很多種,例如以憐憫之心對待他人、無私地為人服務,或對身邊的人展現同理心。仁慈的行為能讓施予者和接受者雙方都獲益,改善心理和情緒健康的福祉,也能啟發其他的仁慈之舉。

只要懷著積極正面的心態,你就能夠看到每天發生在周遭的仁慈之舉!這種仁慈可能包括幫人把食品雜貨拿回家、留下一張貼心的紙條,或載朋友一趟;照顧病人,或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安慰他人,也是這種仁慈的表現。

仁慈之舉能帶來力量!在這個聖誕時節,我們要邀請世界各地的人以仁慈相待。為了協助宣揚這項邀請,FamilySearch 的使用者慷慨地提供來自他們家譜樹的仁慈故事。


醫師的慷慨之舉

我的祖父多馬·百翰·斯密居住在山塔奎恩時,是歐朋蕭醫師的朋友。我的祖父是木匠,為歐朋蕭醫師的房子和診所做過一些木工。威瑪·迪恩阿姨出生時,我的祖父為醫師造了一座手術台來支付接生的費用。

在經濟大蕭條時期,我的祖父失去了農場,難以供養他年幼的孩子。最後,他在市區買下一塊地。他舉家搬到搭在那塊地上的帳篷,並開始栽種花園和果園。他打算蓋一間有地下室的房子,但到了夏季的尾聲,他卻很擔心在寒冷的天氣來臨時,他的妻子和孩子該怎麼辦。

有一天,歐朋蕭醫師來到他面前說:「多馬,這個鎮上幾乎每個人都欠我錢。當你準備好挖地下室和灌水泥時告訴我,我保證會讓你獲得所需的協助。」

到了預定的那一天,一大群男子前來以勞力償還他們欠歐朋蕭醫師的債務,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。多虧了歐朋蕭醫師,我的祖父得以在冬天讓家人住進溫暖舒適的屋子。

熱騰騰的愛

我童年的家幾乎每一天都充滿了意料之外的訪客的回憶。這主要是由於我的母親安娜·琴恩·米歇利是出了名的好客。母親是仁慈待人的典範。在說故事、招待人和下廚方面,她都是位大師。


食物就是她表達愛的語言,廚房就是她的舞臺,溫暖好客的性格就是她的祕密醬料。她從不介意在一週當中的任何夜晚或白天,有未事先通知就來訪的人。她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人會來訪。她總是做比我們家庭能吃下的多2-3倍的食物,親朋好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都知道這一點。從來沒有人在進入我們家之前敲過門;他們自然而然就知道那扇門總是敞開,歡迎他們的到來。

母親很少會停下來坐著聊天。相反地,身著圍裙的她在廚房裡忙進忙出時,會與坐在廚房大號吧台和隔壁客廳備用空間裡的客人聊天。

不分老少,她受所有人的歡迎。母親在烹煮我們家最喜愛的料理時,有講不完的笑話和有趣的故事,並問候訪客的狀況。如果有需要,她會提供鼓勵與支持、美好的擁抱、充滿愛的笑容、能醫治人心的笑聲、打包好的飯菜,以及毫無疑問地讓你確切感受到,她隨時都歡迎你再次不請自來。通往她廚房和內心的大門總是保持敞開。

母親仁慈的榜樣深刻地影響了我。孩童的我就學到每個人都很重要、都受到歡迎。花時間服務或招待訪客——不論是否有事先通知——沒有什麼不方便的。母親從未宣之於口的座右銘就是:「為意料之外的訪客作好準備、傾聽、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、隨時都要樂於助人,並且記得食物是世界共通的語言。」

在平原上救援

1894年12月19日,便雅憫·豪斯利與克萊蕾莎·寶琳·艾倫結婚。他們的父親喬治·菲德克·豪斯利和馬歇爾·富蘭克林·艾倫成為了好朋友。數年後,這兩位父親來到便雅憫和克萊蕾莎位於猶他州的家。

他們開始回憶起往事,馬歇爾·艾倫談到他和其他幾位年輕男子被要求去向馬丁手推車隊(使用手推車橫越美國中西部的一群先驅者)提供補給與援助。

馬歇爾回想起在出發的前一晚跪下祈禱,告訴神在這樣的天氣又沒有道路可走的情況下出發,是件愚蠢的事。當他還跪在地上祈禱時,就感覺受到指引要出發,而且他能夠拯救許多人的生命。

在漫長的搜尋過程中,救援隊變得灰心喪志。許多人以為手推車隊已經在平原上迷路了,便想回去,但馬歇爾並不想。「我告訴他們,我會一路走到美國各州,但我會找到他們!」


大約中午時分,他們找到一群手推車以及飢腸轆轆的可憐隊員。馬紹爾認為後方可能會有更多脫隊的人,便騎馬向前一段距離。突然間,他看到一些岩石間有塊黑點。探查之後,他發現那是個年輕男子。他把自己的毯子圍在這位年輕人身上,並幫助他上馬。

故事說到的這一刻,喬治·豪斯利開口說:「那匹馬有一條腿是白色的,額頭上有一道白色條紋,身上其餘部分則是炭黑色的。」

馬歇爾說:「對。」

「那是一條淺色的格紋毯子,」喬治補充道。

「但你怎麼會知道的?」馬歇爾問道。

喬治興奮地回答:「因為我就是你找到的那個人!」他接著說,他當時剛剛失去了手推車隊中最好的朋友,而且非常沮喪。喬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,直到他被年輕的馬歇爾·富蘭克林·艾倫的決心所救。

「我想告訴你,要不是我母親的祈禱和聖徒們的信心,我就不會活到你找到我的那個時候,更沒辦法抵達大鹽湖谷。」仁慈之舉可以產生長遠的影響,即使是在行為發生多年之後!

**內容警告:下列故事是關於祖先在親人離世之際,幫助他人的故事。分享者覺得這些故事是鼓舞人心的仁慈之舉。然而,我們了解有些讀者可能會想要避免閱讀這些較為沉重的主題。如有需要,點選這裡來略過此部分。

輕聲道別

我的父親選擇殯葬學為他的職業。他多次被問到:「為什麼會有人想當禮儀師?」他通常會這樣迅速地回答:「因為人們總是拼了命想見到你!」

天氣晴朗,一位年輕女子跪在墳墓旁。
天氣晴朗,一位年輕女子跪在墳墓旁。

那些了解我父親和溫柔、慈愛性格的人相信,他的職業就是他此生的使命。他認為在家庭最為脆弱的時候,能為他們服務是一項殊榮。

有時候,人們會在家人的陪伴下自然離世。發生這樣的情況時,殯儀館的工作人員會來到現場,並將離世家人的遺體放在靈車後部。

然後,靈車便會前往殯儀館,為遺體的下葬做好準備。對我父親來說,接到這樣的通知,要在半夜離家的情形並不少見。

有一天晚上,他接到通知,要前往失去幼兒的家族朋友家裡。可想而知,他們悲痛欲絕。他們在黑夜中陪父親到屋外,目送他們的女兒被帶走。

我父親想要安慰這個家庭,於是他不把孩子的遺體單獨放在空蕩蕩的大靈車裡,而是溫柔地把她放在前座,坐在他旁邊。這個家庭的母親非常感謝父親在紀念她女兒時所展現的微小善行。

慈愛的母親

我的外婆莎莉·露薏絲·奎恩有七個孩子。身為新手媽媽,她蒙福能有她母親路得·艾美莉亞·梅伊的陪伴;路得從愛達荷州來到猶他州,協助她女兒的一切所需。

路得會把洗完的衣服折好,做好餐點,還會在夜裡照顧嬰兒,讓莎莉可以補眠。她們兩個人還會一起購物,去找嬰兒要在接受祝福時穿著的服裝。無論我外婆需要什麼,她的母親都會安排好。

一位祖母站在廚房裡陪她的女兒和孫子女。
一位祖母站在廚房裡陪她的女兒和孫子女。

路得並沒有在照顧完第一個孩子後就停止幫忙;莎莉每次生產時,路得都會開車南下,協助處理一切。莎莉說:「她都樂在其中。」

路得持續在她女兒每次誕下新生兒時,犧牲自己的時間,錯過她所參與的活動大約一個星期之久,就彷彿她在世上沒有其他的事要做;她把房子打掃乾淨,也照顧好其他的孩子。

莎莉在最後一胎孕期五個半月時,出現了併發症。她的第七胎最終早產,出生時即被宣告死亡。路得得知這令人意外的消息時,正與丈夫一起度假。路得和丈夫在接到告知嬰兒出生和死訊的電話後,提前結束假期,前去陪伴女兒,但這次是要籌劃喪禮。

多年後,莎莉效法她母親的榜樣,每次有孫子女出生時,她都會去探望她的孩子。她給她孩子的支援,就像路得當初給她的一樣。莎莉會把洗完的衣服折好,做好餐點,還會在夜裡照顧每個新生兒,讓新手媽媽可以補眠。

直到莎莉開始快樂地幫助自己的孩子時,她才體會到路得為了協助她,作出了多大的犧牲。「她讓這一切看起來毫不費力。現在,我才明白這是多麼慈愛的行為。」

憐憫的絲線

我瑞典裔的曾祖母夏綠蒂·約翰森·尼爾森擔任當地分會的婦女救援組織領袖長達32年。她的丈夫拉姆斯經營一家雜貨商店。

夏綠蒂雖然幾乎沒有受過正式教育,但她能在店裡幫忙,因為她學會說流利的英語,還能擔任店員和記帳工作。她在救援組織服務期間,經常從店裡帶食物給貧困者和生病的人。

夏綠蒂邀請我的另一位祖先伊利莎白·珍·羅素·戴,和她一起在救援組織中擔任領導人。1890年,伊利莎白和丈夫因白喉疫情肆虐而遭逢劇變時,他們的家庭已有四名孩子。

不到兩個星期,就有三名年幼的孩子被此病奪去性命。夏綠蒂「為他們做了漂亮的白色小衣服,並以精美的蕾絲和緞帶裝飾小型棺木的內襯。」夏綠蒂在戴家庭經歷艱難考驗的時刻,展現出真正的憐憫和仁慈。

你的仁慈故事

FamilySearch 回憶所賜,你可以很容易地在自己的家譜中找到仁慈的故事!「回憶」可以讓你閱讀、觀看或聆聽其他人所建立的祖先的故事。你也可以請一位在世親屬回想過去的仁慈榜樣,來寫下仁慈的故事。不妨將你自己的仁慈經驗記錄下來,留給後代。

相關文章

建立者:  Karlie Kelsch
2024年12月25日
那是一年當中鈴聲響起、天使歌唱的時節。十二月是購物、聖誕頌歌、燈飾和各種傳統的開始。今年,讓我們在繁華忙碌的節日活動中,為聖誕節增添自己的光。花些時間成為某人生活中的天使! #LighttheWorld是來自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邀請,要把聖誕節轉變成服務的時節。這裡有一些與家譜…
建立者:  Sailor Ong
2023年12月20日
你是否曾想過,世界各地的聖誕傳統是什麼樣子?聖誕節慶祝活動看起來不一樣,視你跟哪個國家、哪個城鎮,甚或哪個家庭一起慶祝而定。然而你不必聚焦在慶祝這受歡迎節日的相異之處——卻要注意世界各地聖誕傳統的相似之處!最後,在各地的人們歡慶美麗的聖誕精神時,正是這些相似之處將他們連結在一起。…


FamilySearch我們很關心你能和你的家人連結在一起,並免費提供有趣的探索體驗和家譜服務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珍視家庭,並相信連結世代能使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。我們是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所贊助的非營利組織。如欲進一步了解我們的信仰,請按一下這裡

有關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