墓碑一般會刻上逝者的姓名、出生日期、逝世日期、農曆生日和逝世年齡,有時也會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、尊稱、祭文、祝福語等信息。在一些地方,還會刻上逝者的生平事蹟、成就、信仰和墓主人對家人和社會的感言等內容。此外,還會一些墓地會根據墓主人的宗教信仰和個人喜好,雕刻一些象徵性的圖案、符號或裝飾。

每逢清明時節拜祭祖先時,是否有留意過華人傳統墓碑上的文字?這些文字代表著什麼呢?你知道嗎?歷史上,周朝的周公制定了一部分叫做《周禮》的規範。這個規範中,將祭祀祖先視為周朝人都必須履行的義務,這裡的周朝人包括天子與百姓。而這個傳統,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延續到現在。

FamilySearch這裡分享一些比較常出現的文字和他們的含義
“考”是子女稱已逝世的父親。
“妣”則是子女稱已逝世的母親。
“祖妣”也有是指子女稱已逝世的祖母。
“公”、“府君”是指男性。
“氏”、“孺人”是指女性。
“諱”是已去世的直系尊長之名。逝世後以名字排在前面,姓氏在後,例如諱亞九陳府君。但也有如生前般先姓後名。
“諡”是對有道德功業者死後追加的名號。
“谷旦”或“吉旦”則是吉利的日子。
“佳城”也喻指墓地。
透過理解墓碑上的文字,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家庭歷史和文化傳承,也可以更好地記錄和保留家庭回憶。在這個清明時節當你掃墓時,注意墓碑上的名字,並用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。